北海职业学院:以匠心育同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
![]() |
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到边疆地区开展“民族同心行”活动。北海职业学院供图 |
在北海职业学院的校园里,一幅生动的民族团结画卷正徐徐展开: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师生共跳竹竿舞,非遗工坊里贝雕与侗族刺绣技艺交相辉映,“三月三”歌圩上五色糯米饭的香气与欢声笑语交织……北海职业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通过思想引领、机制保障、育人创新、文化浸润四大举措,构建起“教育-实践-传承-服务”四位一体的民族团结工作体系,先后获评“北海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”“北海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”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贡献了“北职力量”。
思政领航: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
在北海红树林生态保护区,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小李正以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形式,向同学们讲述绿色发展理念。这是学校“大学生讲思政课”品牌活动的一幕——通过选拔学生走上讲台,将课堂搬进红树林、银滩镇下村等实践现场,让思政教育“活”起来。其中,《开新局促生态文明建设 谱新篇绘美丽中国画卷》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。
学校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“三全育人”体系,构建“理论学习中心组-党支部-共青团”三级学习机制,每年开展民族政策宣讲、专题培训超50场。党委班子带头讲授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》专题思政课,覆盖师生1.2万人次;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等课程深挖民族教育资源,将“五个认同”融入教学全过程。
实践赋能:志愿服务架起团结桥梁
近年来,学校组织各族师生参与“学青会”“国际帆船赛”等大型赛事志愿服务,打造“明日之师”“益旅阳光”等品牌服务队,累计服务时长超40万小时。通过社会实践大力推广普通话、便民科普、政策宣讲、法治宣传等内容,有形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。
依托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,学校实施“美育大篷车”“千人进社区”“送课进村小”等项目,师生走进涠洲岛宣讲海洋生态保护知识,为乡村小学开设“民族艺术小课堂”,2022年“共育民族团结石榴花”实践队获评全国重点团队。“我们用专业所长服务社会,也在实践中收获了各民族一家亲的温暖。”“益旅阳光”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小张说。
文化浸润:非遗与体育共绘交融图景
非遗传承守正创新。在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研发基地,贝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指导学生制作《海之韵》系列作品——这些融合北海疍家文化的贝壳冷瓷土陶艺品,已申请国家专利并获“广西有礼”设计大赛银奖。学校深挖“海丝路”文化内涵,成立非遗研发基地,邀请传承人传授赤江陶艺、侗族刺绣、金丝彩砂画等技艺,师生作品获广西八桂天工奖金奖、全国金凤凰奖等荣誉,580余件文创品亮相中国—东盟博览会旅游展。
民族体育点燃活力。“一二、一二!”操场上,各族学生脚绑板鞋齐步向前,绣球在空中划出精准弧线。学校将毽球、背篓绣球等10余项民族体育项目纳入课程,每年吸引3000余名学生选修,并连续多年代表北海参加全区少数民族体育竞赛,2024年男子气足球队斩获广西“千里杯”双冠军。通识教育学院开展“民族体育进校园”行动,组织醒狮队、民族体育运动队走进银海区、海城区的小学,教小学生跳竹竿舞、玩空竹,捐赠体育器材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。
薪火相传:红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
“这面国旗的红色,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!”在北海市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,机电工程学院退役大学生李浩江正为孩子们讲述历史。这是“红色传承”社会实践项目的内容,退役大学生走进小学开展国防教育、民族团结知识竞答,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、共筑团结。
学校还打造“向海文化展厅”,开设民族服饰设计、陶艺等特色课程,艺术团开展“民族文化进万家”活动。每年“三月三”期间,20多个民族的师生用歌声与舞蹈诠释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。
“我们将持续引导师生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,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力量。”学校党委书记蓝伟表示。从课堂到社区,从校园到边境,北海职业学院正以实干笃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,让“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”的旋律在北部湾畔持续回响。(赵青青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
- 评论
- 关注